嘉宾建言“文都” 探讨如何传世传承传播传扬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丰富品牌内涵、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城市的知名度、城市形象等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城市的无形资产,而且还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转化为知识资本。一旦城市的文化优势明显,势必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发展动力,也就是说产生强大的文化力。获评"东亚文化之都",可以想象,接下来将有更加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泉州因此会获得更多、更广层面的关注。在这种契机下,泉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有机会打造一张国内外都有很好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名片。以源和1916为例,我们下半年开始,在园区的道路、交通设施、夜景亮化工程以及园区的整个综合面作质的提升,投入了数百万元资金,我们希望自身的提高可以有机会让更多的文都交流活动项目落地到园区,让园区成为各种文都活动的主会场、分会场。目前除了源和1916,接下来面粉厂墨香开服一条龙服务、麻纺厂都将进行创意改造,希望在古城新门街至龙头街打造源和1916大型艺术街区,形成一张更大更靓的文化产业名片。 "应在产业与文化对接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和重视。比如,我们泉州的体育鞋服品牌可以出一款以东亚文化之都为名的主题款。" 文化推广需要渗透性才能有持久性和生命力。要让人接受一种文化一种概念,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触,就取决于这种渗透性。泉州在传统鞋服产业方面有几个千亿、百亿产业群,这些产品跟市民生活、年轻的消费者都有紧密联系。产业、企业的介入才更能把文化的推广做得更有渗透性,更有实践操作性。应在产业与文化对接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和重视。比如,我们的泉州体育鞋服品牌可以出一款以"东亚文化之都"为名的主题款。植入闽南戏曲、建筑等一系列闽南文化元素,通过一系列产品对接市场,让更多的消费者在消费产品的同时,自觉了解和接受文化,实现文化和产业的双赢。另外,各种文宣品、APP等新媒体形式、旅游攻略都可以跟进东亚文化之都的概念,泉州传统文化一定不要失去各种创意或者新媒体的传播平台。文化产业应该更多对接市场,如果没有市场价值,一切都是空谈。我们现在经常做很多活动,但是有点千篇一律,应该打造一些体验性更好的、市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墨香开服一条龙服务。文化可以把泉州带出去,走向世界。可是对文化没有投入何来创新?单靠政府难以实现,那就应该利用民间的力量助推。比如从事或者热衷文化事业的企业家,有名气的工艺美术大师。借助他们的对外影响力,宣传泉州文化,把真正的文化价值"炒作"出来,甚至我们可以有更多的跨界合作,让文化、产业和商业有更多的跨界碰撞。泉州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荣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称号,既表明泉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也表明泉州市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得到认可。打响"东亚文化之都"品牌,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以现代和发展的眼光,着力在创新上下工夫。一要创新传播模式。城市品牌塑造,有赖于充分有效地运用各种传播媒介。首先要突出城市个性化主题定位,彰显泉州城市特色和城市符号,主打最具活力、最富深刻内涵的城市名片。其次要与时俱进,优化城市宣传的手段和方式,借力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推介城市形象,提高泉州城市的影响力。二要创新商业模式。文化产业被誉为朝阳"第四产业"。把制造业与文化元素相融合,把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把线上与线下相融合,催生新的业态,拓展系列衍生品,促进经济升级版。大力推动古城文化复兴计划,打造闽南生态文化保护区。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中介,加强数字文化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园区、民俗街区,整合文化宗教旅游资源,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大师经济",积极推进石雕、木雕、根雕、陶瓷工艺石器开服一条龙服务、树脂工艺、藤铁工艺等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三要创新投入模式。制定泉州文化经济政策,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投入机制。大力引进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引导和推动一批文化旅游企业,借力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本网记者 吴月芳 陈冷冷 陈丽娟 黄谨 文/图)万科住宅设计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