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基层党建 决战脱贫攻坚 龙陵县发展特色产业助脱贫
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启动以来,龙陵县坚持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中心任务来抓,以"绿色发展"为指导,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出了基层党建和精准扶贫工作同频共振、互促双赢有机融合的新路子。去年,"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新模式为全县2个贫困乡镇脱贫摘帽、1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2461户9861人贫困人口增收致富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障,实现了基层党建与扶贫开发"双推进"的目标。有"滇西雨屏"之称的龙陵县,98%的国土面积为山区,林地面积为26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85%。"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龙陵县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让脱贫攻坚的马达全速转起来!"龙陵县委副书记杨鹤龄如是说。 "围绕胡蜂、石斛、黄山羊、烤烟、黄龙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我们把党支部建在特色经济组织上、家庭农场上,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协会)、党支部+特色产业链、党支部+特色经济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引领、示范和帮扶服务作用。"龙陵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宗槐说,目前全县"建"在各种经济组织上的党支部有13个。在龙山镇河头村的深山里,午后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林撒下来,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花香。沿着泥泞的山路蜿蜒而下,我们来到了江边的黄氏胡蜂养殖基地,一排排蜂箱整齐地摆放在树阴里。"蜂王"黄国忠正在培训着慕名前来学习养殖技术的学员。墨香开服一条龙服务 凭着一股痴迷于胡蜂的韧劲,经过30余年的不懈探索,黄国忠成功破译了人工驯养胡蜂的"密码",并于2013年成立了龙陵县黄氏胡蜂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和胡蜂养殖专业合作社。 "人工驯养胡蜂是个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很适合山区农民发展,农户只要掌握养蜂的基本技术就行了,难度大的核心技术都由公司提供,产品由公司包收购,养蜂户只提供山林资源就有稳定收入。"黄国忠说。从"蜂痴"到"蜂王",黄国忠将驯养胡蜂做成了年创产值逾百万元、带领村民养蜂致富的产业。同时,公司还招收当地贫困群众进厂务工,每人每天发放70 100元工资,为安置富余劳动力,增加群众收入探索了一条新路。养蜂不仅让村民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还为"空壳村"摘帽增添了助力。黄氏公司在村"两委"协调帮助发展胡蜂养殖产业时,按照群众每发展养殖一窝奖补30元的标准,发展村里的集体经济,使河头村顺利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去年以来,市县两级财政先后投入1200万元,充分挖掘村级资源优势,统筹短、平、快产业,全部消除了空壳村,发展壮大31个薄弱村、培育5个富裕村、打造1个经济强村,有力破解了基层党组织有心服务却无钱办事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王宗槐说。一面面鲜艳的党旗迎风飘扬,一排排在建的安居房正待完工……龙陵县腊勐镇白泥塘社区龙潭山易地扶贫搬迁临时党支部书记张押兴正带领工人们,在龙潭山安置点现场不停地忙碌着。去年,腊勐镇党委把党建工作和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成立了龙潭山易地扶贫搬迁临时党支部,设支部委员5名。再过几个月,三岔树村民小组的余济春一家就可以搬进新房了。"对面半山上那片房子就是我家,因为山高坡陡,易发生地质灾害,我们那的人都有三怕:怕风怕雨怕石头滚下来。"站在安置点新居前,这位68岁的老人心绪难平。"有了党委、政府的好政策,真是让我们换了个活法。" "白泥塘社区有大岩子、山头寨、三岔树等7个村民小组,有三岔树、沙水两大地质灾害区,村寨分散,交通不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腊勐镇副镇长邱广海介绍,多年来,高寒的气候严重制约生产发展,贫困人口通过政策扶持短期脱贫后,返贫率较高。借助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春风,这里的老百姓看到了新的希望。临时党支部书记张押兴说,通过全面调查摸底,我们了解到群众搬迁意愿比较强烈,但情况又千差万别。镇党委、政府围绕"精准片区、精准对象、精准宣传,先建档立卡贫困户,再地质灾害威胁户,后一般贫困户"的工作思路,召开户主会43场次,入户走访500余户次,实现搬迁对象精准锁定。严守规矩划分宅基地到户,充分发挥临时党支部、联建委员会作用,在严格按照规划的前提下,采取抽签的方式,将宅基地一次性精准划分到户。临时党支部内每名党员都设立了"党员示范岗",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时,党员们冲在前面、挡在前面,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副支书余洪志、联建委员会主任李永权等党员自从开工以来,常常吃住在工地上,监察整个工程质量和进度,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 "这是一项实打实的民生安居工程,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确保高质量完成任务,让贫困户高高兴兴地安心入住。"张押兴神情坚定地说。脱贫攻坚战场在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就建在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就能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有效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得益于有一个敢想敢做的村支书,一套团结实干、创新有为的村班子,昔日贫困的碧寨乡中寨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山深处,一群毛色鲜亮的大公鸡在悠闲地散步,母鸡们各自率领一群小鸡四处啄食……"这些是我们成立的忠诚家禽养殖合作社放养的生态山地鸡。一直以来这里的土鸡供不应求,但缺乏规模养殖。去年1月,由党总支牵头建成了集体经济忠诚养殖场,给贫困户土鸡发放4050只,带动10户贫困户脱贫。在此基础上,推出贫困户规模化养殖示范点3个,每年创造经济效益5.2万元,实现贫困户增收2.5万元,就地转移就业40人。"中寨村党总支书记许海生介绍。原来的中寨村贫穷落后,种植、养殖业散、弱、小,加之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与市场对接能力弱。同时,因大多数人外出打工,不问村务,村组团结意识不强,都是"各家自扫门前雪"。 "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我们发现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不仅要有信心,有决心,有韧劲,更要想得出办法,找得到方法。"许海生说。尤其是作为村党总支书记,要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当好"绣花匠"。 "全村有94名党员,总支下设6个支部。在实际工作中,我和村党支部一班人,一方面加强村班子建设,一方面着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让每个党员都要率先垂范,发挥带头作用。"许海生说。近年来,中寨村外出务工的收入占到经济总收入的一半。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村总支充分发挥6个支部的作用和优势,分析每户贫困家庭存在的困难,因地制宜精准帮扶。针对有的贫困户有劳动力而又苦于无门路,村总支通过成立临时外出务工党支部,由党员许国生任支部书记,下设三个临时党小组,有效加大劳动力转移就业。许国生在外打工多年,是建筑方面的能手,在他的带动下,已安置贫困户转移就业211人,户均增收5.4万元。种植能手李振明带领的外出务工水果种植第一临时党小组,安置贫困户转移就业40户70人,户均增收7万元。外出务工水果种植第二临时党小组,由陈定明同志任组长,通过总支委推荐安置贫困户转移就业31户65人,户均增收6.7万元。俗话说,"送钱送物,墨香开服一条龙服务不如建一个好支部"。中寨村在脱贫攻坚行动中,始终将强化党建引领作为根本保证,党员带头学习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带头上项目、兴产业,为农民群众在创业致富上做出样子、作出示范,形成了"支部带富、党员创富、群众致富"的党建扶贫新格局,为产业扶贫探出了一条发展新路。一位支部书记就是一面脱贫的旗帜,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块脱贫的主阵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统领、干部骨干带头、党员示范带动作用,龙陵县凝聚全县力量,形成脱贫攻坚"同频共振"效应。在龙陵,由于蜜蜂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大多数村寨都发展蜜蜂养殖,并对此充满信心。和蜜蜂打交道的时间长了,也就摸索出养蜜蜂的一些规律。养蜂人说,蜜蜂虽小,但是它们有着可贵的精神。蜜蜂总是兢兢业业、埋头实干,尽职尽责。我们得像蜜蜂一样勤劳苦干才能早日脱贫致富。朴实的话语背后,是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主动转变,体现了"宁愿苦干、美丽世界开服一条龙服务不愿苦熬"的实干精神。苦干实干可以战胜贫困,用勤劳的双手能够创造财富。困难面前,只要干部肩扛责任苦帮实帮,群众苦干实干,就没有翻不过的坎、打不赢的仗。龙陵县干部群众上下齐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喜人场景,让人备受鼓舞、深受激励。珍惜春光,播种希望,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九阴九阳 天拓游戏《倚天》内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