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员宣传片发布!揭秘英雄航天员群体的传奇

作者:墨香开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9-6 4:31:01

  1998年1月5日,北京航天城,14名来自空军部队的飞行员摘下飞行徽标,换上了镶嵌着地球标志的金色航天徽标。这个小小的仪式,翻开了中国航天史册上的重要一页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今年,航天员大队成立整整20年。神舟飞天、太空漫步、入住"天宫"、太空授课……航天员大队成立20年来,成功执行6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11名航天员遨游苍穹,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大队"荣誉称号。这是一张张家喻户晓的面孔,这是一个个闪着光芒的名字。在21世纪迎来第18个年头之际,他们所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迎来20岁生日。 20岁,遇见新时代。昨天,他们用一个个梦幻战绩兑现了自己的誓言;今天,他们用誓言再次向祖国许下明天的梦想。他们是中国飞天"梦之队"。在中国梦的宏大叙事里,他们的飞天壮举无疑是最为精彩的章节之一。他们筑梦太空的壮美瞬间,堪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这部巨著的"封面";他们叩问太空的经典话语,已成为一个时代永恒的画外音;他们翱翔九天的梦想旅程美丽世界开服一条龙服务,记录着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的不懈追求…… 中央军委颁授"八一勋章"和授予荣誉称号仪式隆重举行,首批10位被授予"八一勋章"的英模名单中,景海鹏赫然在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这位被誉为矢志报国逐梦太空的英雄航天员,站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的塔尖上,名副其实,众望所归。一枚枚勋章的背后,是一声声嵌入一个民族腾飞"心跳"的"点火",是一幅幅值得国人永远铭记的自豪画面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中华民族终于圆了千年飞天梦。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费俊龙、聂海胜驾乘神舟六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驾乘神舟七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胜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让茫茫太空见证了五星红旗的鲜艳。 2012年6月16日至29日,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顺利完成手控交会对接任务,叩开了中国的大门。 2013年6月11日至26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驾乘神舟十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 2016年10月17日至11月18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驾乘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33天太空飞行为后续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数字、日期是枯燥的,但这些日子却总也说不够,说一次美一次,说一次提气一次……"正如一位航天老专家感慨的那样,这些原本普通的日子,因为有了中国航天员一次次胜利出征,因为见证了一个伟大梦想蓝图的逐步实现,变得意义非凡。 "这是难以置信的中国奇迹!"世界媒体在记录下这些日子的同时,一遍遍发出这样的感叹,也一遍遍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为什么能?" 每每谈及习主席和神舟十号乘组的天地通话,航天员张晓光总会热泪盈眶。他的耳畔时常响起领袖的亲切问候和殷殷嘱托:"飞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 一句嘱托,标注了中国航天员肩头的使命。正是在这一使命的催征下,13年间 ,11名航天员先后6次出征太空,连战连捷,不断展示人类探索太空的中国力量,不断刷新人类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 2017年3月18日,中国首位飞天英雄杨利伟在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中,与观众分享14年前的"第一次"。"这个第一次绝不仅仅属于我,它属于我们共同奋斗的航天人,属于每一位炎黄子孙……"杨利伟说,一想到不是一个人在飞,他情不自禁拿起太空笔,在工作日志的背面写上这样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一句话,道出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正是在这一梦想的感召下,20年间,先后2批21名航天员义无反顾集结到航天员大队这个英雄的集体。他们一度隐姓埋名,千锤百炼,随时准备代表祖国出征太空。从神舟五号的1人1天,到神舟六号的2人5天;从神舟七号的3人3天,到神舟九号的3人13天;从神舟十号的3人15天,到神舟十一号的2人33天 我们看到:每一次飞天都是一次新的跨越。每一次跨越,都记录着中国航天员的一次次突破:首次飞天,首次两舱穿越,首次空间出舱活动,首次手控交会对接,首次太空授课,首次中期在轨驻留…… 新中国迈开太空之旅的第一步,仅仅飞了8公里;名为"曙光一号"工程的飞天计划,启动不到5年就因困难重重而宣告终止……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时,距离苏联的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已经过去了31年,距离美国首次载人轨道飞行已经过去了30年。与法国宇航员对话,航天员杨利伟说:"人类已经有900多人次飞向太空,我只是一个后来者。"这位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飞天英雄,在太空只睡了半个小时。他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尽可能多地体验在太空中的感受、多做一些动作、多拍一些资料,为后续的训练任务多积累经验。 2017年8月21日,16名中国航天员和2名欧洲航天员在山东省烟台市附近海域,圆满完成为期17天的海上救生训练任务。 "太空飞行时间这么宝贵,我们不能上来睡大觉。"神舟十一号飞行期间,为了取得太空跑台验证数据,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不顾地面飞控人员发来的催促休息的指令,反复琢磨,多次尝试,成功实现了"太空跑步",为后续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时,加强体能锻炼、保障身体健康积累了经验。茫茫太空,杨利伟、景海鹏和他的战友们注定是中国载人航天的首批拓荒者。他们踏出的每一步,都在给后来人探路;他们的每一次勇敢出征,都在给后来人传递力量。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曾感激地说:"第一批航天员老大哥,将他们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我们是后来者,必须把步子迈得更快更大些。"在航天员大队,几乎每一位飞天英雄都有自己的记录,几乎每一位飞天英雄都打破过别人的记录二次飞天后,航天员聂海胜一度成为中国在太空飞得最远、驻留时间最长的航天员。但他的这个记录很快被三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打破。"未来空间站时代,航天员中长期飞行将成为常态。"如今,聂海胜希望自己能再次打破当前的记录:"如果条件允许,我希望自己还能飞进中国的空间站。" 在飞天英雄的队列里,如今有7名航天员已是50多岁的将军。每次训练,他们都带头参加。多年以来,他们的生理功能、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 将军的身影映照着飞天英雄们的常态:每次任务凯旋,他们归零成绩、归零经历、归零心态,一切从头开始,继续重复着飞天和准备飞天的工作。他们信奉的座右铭是:"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能用而无备。" 某种意义上,走近飞天英雄们的日常,你才能从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紧张作息中,读懂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跨越。他们的每一分每一秒,连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时间表;他们为之拼搏的每一小步,都连着中国人出征太空的步伐。心在太空,路在脚下。飞船从起飞到入轨,只有不到10分钟。为了表盘上这几个格点,航天员们要走过数年的漫漫长路。航天员刘旺等待了14年,在太空创造了手控交会对接的"中国精度";航天员张晓光等待了15年,迎来了太空飞行15天;航天员邓清明,等待了20年,仍然在时刻准备着为国出征…… 2016年10月17日凌晨4时40分许,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行。解放军报记者 岱天荣 摄 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当整流罩打开,景海鹏和陈冬一段对话,不经意间红遍网络 2013年6月11日14时48分,"神十"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身披"战袍"站在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的门口。这是中国航天员第5次飞行太空,迢迢天路,如今已成通途,3名航天员笑语盈盈,挥别送行的人群,平静地如同一次"出差"。这一次,少了"神五"首飞时那份壮怀激烈,少了"神六"风雪出征时那份牵挂不安,少了"神七"出征时那份凝重期许,少了"神九"出征时那份热泪盈眶,却多了一份淡定,多了一份从容。这份从容,在此次太空飞行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无论是聂海胜的"悬空打坐",王亚平的"大力神功",还是张晓光的"专业摄像",都在向世界传递着同一个表情:中国自信。 "神九"飞天前夕,记者问航天员刘旺"此次手控交会对接有几成把握",一向低调谦逊的他脱口而出"百分之百"。"我必须保证百分之百!"刘旺说,"我不仅相信自己的实力,还相信我们团队的实力。" 问鼎苍穹,飞天英雄以一种接力的方式,不断为中国飞天事业加注信心,为中华民族加注力量。第一次代表中国人进入太空,航天员杨利伟以超乎寻常的镇定从容,给牵挂他的亿万国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也让一位老华侨由衷感慨:"你们飞得有多高,中国人的头抬得就有多高。" "神六"飞天,航天员费俊龙在飞船返回舱失重状态下连续作了数次前空翻,赢得世人欢呼惊叹。在一次国际交流活动中,费俊龙对欧空局一位航天员说:"作为同行,你可以分享我的快乐,但无法分享我的自豪。因为我的身后,站立的是我的祖国和13亿人民。" 与其说时势造英雄,不如说英雄乘着时势的风在成长。"我很幸运,赶上了一个伟大时代;我很幸福,能够与新时代奋进同行,把个人梦想融入祖国荣耀。"采访中,航天员刘洋的这句肺腑之言,代表了所有航天员的心声。 2017年10月18日,人民大会堂一楼中央大厅北侧,党的十九大代表景海鹏一身戎装,昂首走过"党代表通道"。这位曾3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信心满怀地告诉中外记者:"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习主席这句话永远激励着我和战友。我真的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回先锋,再打一次胜仗!" 航天员们看到最先进的战斗机会心动吗?在飞天路上他们具体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呢?今天我们为60后的航天员们准备了一箩筐的问题,来看他们如何回答。离心机训练,主要是为了模拟载人航天器上升和返回时的持续超重状态,使航天员具备在超重环境下正常操纵飞船和通信系统的能力。载人离心机是一种大型旋转装置,有一条长达8米的旋转钢臂,钢臂的前端是一个球形不锈钢封闭舱。训练时,航天员坐在舱内,钢臂和球形舱飞快旋转,用以模拟飞行员和航天员在飞行中遇到的各种加速度。坐在座舱里的航天员不仅要练习各种抗负荷动作,还要判断信号,回答提问。航天员要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往往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异常困难,但手边请求暂停的红色按钮,20年来从没有人按过。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模拟器训练厅里,依次陈列着3个模拟器,分别模拟神舟飞船和天宫二号对接后形成的组合体、神舟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以及航天员进行手控交互对接的模拟器。这是航天员最主要的训练设备,航天员经常使用上面的仪器设备模拟各种指令、熟悉各种仪表和显示、掌握不同飞行阶段的操作,特别是学会在发生异常情况时如何判断和正确处置。训练中,航天员曾在舱内连续生活5、6天,吃喝拉撒睡都在这个15立方米的圆柱形空间中进行。在训练过程中,还有心理医生为航天员做辅导,以便帮助航天员应对在狭小空间内长时间生活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长期驻留中需要做的实验,也可以先在模拟器中进行。模拟失重水槽训练,是指通过水下配平达到中性浮力,在模拟太空失重的条件下进行的舱外活动训练。航天员要在太空中进行什么样的操作,就有必要先在水下按程序模拟操作。水槽训练中墨香开服一条龙服务,航天员需要穿着160多公斤的水槽训练服,在水槽中进行大量的失重环境模拟训练、演练并熟练掌握出舱活动作业程序,体验失重状态下的漂浮感,掌握失重状态下运动的协调性以及姿态控制、空间运动、空间操作、运送货物和维修作业等活动的方法和技巧。航天员一次要训练4、5个小时,每次下来体重都会减轻4、5斤,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住。转椅训练主要用于训练航天员的前庭功能,以及增强他们对运动病和眩晕的耐受能力。当航天员坐到转椅上时,两眼要戴上眼罩,将头、脚及双臂固定好。转椅启动后,每2秒就要转一圈。普通人在转动的转椅上,过不了一会儿,就会感到头晕眼花、心脏狂跳。对人体的前庭器官是一严重的刺激,当航天员转椅训练要达到15分钟才合格电动秋千训练也是用于训练航天员的前庭功能。在太空中,由于失重对人体前庭器官的作用,可致半数以上的航天员患运动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航天员的健康和工作。电动秋千是一个高十几米的钢架,钢架下像电梯一样悬吊着一个方形小厢。秋千荡起时,方形小厢前后能荡出15米,没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可能会一下子把胃液喷出来。在飞船进入轨道的最初几天里,航天员体内的血液会因失重而向头部转移。为了提高对失重环境的适应能力,航天员需要接受血液重新分布训练 在一张特制的倾斜床上,头朝下躺着。训练时,这张床会变换各种低位角度,来调节他们体内的血液分布。参加这种训练时,航天员往往会出现脸部充血墨香开服一条龙服务、鼻塞头痛、胸闷失眠等症状。冲击训练用来模拟飞船返回地面时的着陆冲击,训练航天员的抗冲击耐力。冲击塔是一个有4层楼高的绿色铁塔。在飞船发射和返回过程中,传导到舱内的噪声值会很高。轨道飞行阶段,舱内设备产生的噪声也很难避免。这就需要用飞行中遇到的噪声频率,对航天员进行听力测试训练。在这一阶段,航天员要学习飞行动力学、空气动力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天文学和宇宙航行学,以及火箭和飞船的设计原理、结构、导航控制、通信、设备检测、航天医学知识等等。在此阶段,一是学习载人飞船总体和各分系统的工程技术知识,主要是了解系统的组成、技术指标、技术流程、工作原理、可能发生的故障和对故障的处理方法;二是进行相关分系统船载设备的单项操作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制导导航和控制分系统、仪表照明分系统、飞船上的乘员分系统。此外,在这一阶段还要进行航天员的野外生存和救生训练。如果飞船返回舱由于意外原因没有落在预定的着陆区,在地面搜救队一时不能赶到现场提供救援时,航天员必须积极自救。因此航天员要掌握海上、沙漠、丛林等各种地形和气象条件下的救生技能。这是最重要的训练阶段。首先要学习各种飞行文件,包括飞行程序、任务内容和技术要求等。这些文件是要带到天上去的,在飞行过程中随时会使用。然后是利用各种模拟器,主要是飞行模拟器,进行飞行训练,内容包括正常情况下的飞行训练、应急情况下的飞行训练、在飞行中发生故障时对故障的检查、判断和处理。航天员需要在飞行模拟器上反复进行练习,做到熟练掌握、不出任何差错。从进入飞船到发射升空、轨道运行、返回和着陆,航天员要熟悉太空飞行的全过程。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还常常为航天员设置各种突发性故障,以考验和提高他们对故障的发现、判断和排除能力。另外,在这三个训练阶段还穿插着进行体质训练、心理训练和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所谓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主要是利用离心机、低压舱、电动转椅和秋千、着陆冲击塔等环境模拟设备,根据飞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极端环境进行训练,这些极端环境有加速度、低压和缺氧等。视频文章出演李连杰“徒弟”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ShowPage}
      品牌商标,文字,形象及内容归紫川数据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使用和传播
          Copyright 2003-2009 www.43vb.com  紫川数据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紫川数据 网站备案登记号:赣ICP备08000127号